成都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1991年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2006年被科技部确定为全国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园区,201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核心区。

2019年,成都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85.6亿元,同比增长8.4%,成为四川省首家地区生产总值破2000亿园区;2020年上半年实现产业增加值1191.4亿元,同比增长7%,增速高于省市同期水平。

一、总体布局

成都高新区现有面积234.4平方公里(其中与成都市双流区合作共建天府国际生物城44平方公里,与东部新区合作共建未来科技城60.4平方公里),依托高新南区(成都新经济活力区、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高新西区(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和未来科技城,加快建设国家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高新南区——面积87平方公里,涵盖成都新经济活力区和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高新片区。

其中,成都金融城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是成都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重要支撑、吸引金融总部聚集的重要载体、促进金融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天府软件园,是首批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之一、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新川创新科技园,是四川省与新加坡打造的中国西部首个中新合作共建园区,规划面积10.3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5G、人工智能、新医学产业,致力于打造成都5G智慧城。

高新西区——面积43平方公里,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主要承载区。

位于西区的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于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规划面积4.68平方公里,2019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827亿元(不含双流园区),同比增长24%,占四川外贸进出口总额的57%,截至2019年12月,进出口总额连续21个月在全国近百个综保区中居首位。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面积44平方公里,由成都高新区与双流区合作共建,是成都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集聚空间,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服务、健康新经济四大产业主攻方向,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物、新型化学药制剂、现代中(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智慧健康+精准医学和专业外包服务等六大产业细分领域,致力于建成世界一流生物产业园区。

成都未来科技城——面积60.4平方公里,位于成渝发展主轴东部新区,紧邻天府国际机场。总体定位为国际创新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汇集区,建设国际合作教育园区,打造国际一流应用性科学中心、中国西部智造示范区和成渝国际科教城。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智能制造、下一代互联网、科技服务业等产业。

二、主导产业

成都高新区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经济三大主导产业着力构建涵盖现代服务业及未来产业的“3+2”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坚持“产业功能区”理念,以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变革经济组织方式,促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有机融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截至2019年底,聚集市场主体19.27万家,其中企业13.87万家,科技型企业4.5万户,上市企业近40家,新三板累计挂牌企业126家,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193家,专利授权量达12229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165.4件。

(一)电子信息产业

聚集英特尔、华为、京东方、戴尔、联想、德州仪器、富士康、奕斯伟、业成科技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形成了从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整机制造到软件服务的全产业链条,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版图占据重要一极。2019年,129家电子信息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值3361.2亿元,同比增长11.7%。

(二)生物医药产业

建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新药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在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第6位,聚集赛诺菲、艾尔建、倍特、蓉生、地奥、迈克生物、美敦力等企业超过2900家,初步形成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剂、医疗器械等重点产业集群,从业人员5万余人。2019年,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43亿元,连续3年保持近20%的增长率,其中新增亿元品种11个、同比增长26.8%。

(三)新经济产业

当前,新经济活力区正以瞪羚谷产业社区、骑龙湾产业社区、AI创新中心、中国-欧洲中心、新川创新科技园和天府软件园六大产业社区为抓手,聚焦5G通信与人工智能、网络视听与数字文创、大数据与网络安全等新经济产业主攻方向,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经济策源地和活力区。

2019年,区域各类新经济性质企业达8.8万余家,累计培育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1家、培育独角兽企业6家、瞪羚企业203家、种子期雏鹰企业323家,新经济企业营收达4127.6亿元。

三、公园城市建设

全力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医疗卫生资源持续增加,全区医疗机构737家,其中医院35家;教育事业水平逐步提升,到2019年底,累计新增公办中小学位23250个;居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2019年人均预期寿命为80.25岁;建成投用绿道里程299公里,交子公园社区、瞪羚谷、骑龙湾等8个公园社区和交子大道片区、铁像寺水街片区5个重点示范街区高水平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底色不断夯实。正以“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为目标,塑造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新型城市形态,助力成都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四、发展目标

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站在新时代、新起点,成都高新区将紧紧围绕国家省市决策部署,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勇担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主支撑,加快推进“一核四区”中的新经济活力区、天府国际生物城、未来科技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助力成都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

面向未来,成都高新区确定了“三步走”发展目标:到2020年,进一步巩固国内顶尖高科技园区地位,成为引领中西部高质量发展的样板示范区;从2020年到2035年,迈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成为国家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跻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前列,成为全球科技与产业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之一。

 

http://www.cdht.gov.cn/

(来源:成都市高新区)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

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位于成都平原东缘,幅员面积55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4万,常住人口130万,辖10个街镇、124个村(社区),是国家级经开区——成都经开区、天府新区·龙泉高端制造产业功能区、成都中法生态园所在地,是工信部授予的中德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基地,也是国务院正式命名的“中国水蜜桃之乡”。

产业优势明显。是成都汽车产业功能区所在地和全省全市汽车产业发展核心区,聚集了一汽大众(新捷达、新速腾)、一汽丰田(普拉多、考斯特)、东风神龙(标致4008/5008、雪铁龙天逸、全球鹰GX7)、吉利/沃尔沃(S60L、XC60、插电式混合动力)等11家整车企业,雷丁野马、中植一客等8家企业有新能源汽车产品,基本形成轿车、SUV、商用车、专用车等全系列整车产品体系,整车产能突破200万辆;聚集了德国大陆、博世底盘等300余家零部件企业以及孔辉科技、威马(全球研发中心)等一批汽车产业高端和后市场项目,汽车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产业生态圈初步构建。

2019年度GDP达到1318.88亿元,比2018年度增加16.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136.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51.4亿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汽车制造业共129家,比上年增加17家,实现营业收入1507.0亿元,其中整车企业 10 家,实现汽车产量 100.7 万辆。2019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48.4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43.7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 入 71.3 亿元,地方税收完成 59.1 亿元。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1.17亿元。

经济总量连续6年居全省县域经济首位,综合实力位居全国219家国家级经开区第19位、全国百强区第27位,荣获全国工业百强区18强、国家新型工业化汽车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模范区(县)等称号。

历史文化悠久。有近600年的置县史,原为古蜀国东部辖地,唐代为东阳县、灵池县治地,宋代改为灵泉县、属成都府,元时设陆路驿站,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置龙泉镇巡检司、设国家级驿站“龙泉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属简阳、华阳两县,1960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成都市龙泉驿区。

交通便捷畅达。历来为蓉城门户、川渝要津,自古有“川东首驿”和“巴蜀门户”之称,是成渝经济走廊的桥头堡。区政府驻地距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约20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天府国际机场分别约30公里,紧邻成都国际铁路港、成都东客站,成都公路口岸就地通关,地铁2号线、4号线直达城区,区内成渝、成安渝等“四纵三横”高速路网畅联。

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本底厚实,山区面积24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41.8%,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达到或接近国家一级标准,是四川省花果山风景名胜区和天府新区“两湖一山”国际旅游文化功能区主体区域,正加快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丰富,千年古刹石经寺、最美地宫明蜀王陵、“天下客家”洛带古镇、龙泉湖等风景名胜众多,“国际桃花节”中外知名,先后被授予国家级生态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城等称号。

 

http://www.longquanyi.gov.cn/lqyqzfmhwz_gb/

(来源:成都经开区)

自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自贡高新区成立于1992年5月,是继成都、绵阳之后四川省第三个国家级高新区,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其中产业新区40平方公里、科技新区10平方公里、文旅新区20平方公里、宜居生活区30平方公里。先后获批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基地、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园区和省直购电示范园区、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园区,是四川省“51025”产业园区发展计划中重点打造的千亿园区,是自贡市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

    区位优势独特。自贡高新区位于自贡市核心区域,交通便利。自贡位于川渝滇黔结合部,是川南城市群几何中心,市场空间极其广阔。已建成一环五向高速路网;环拥成都双流、重庆江北、天府国际、泸州云龙、宜宾五粮液五大机场;毗邻泸州港、宜宾港;蓉昆高铁、川南城际铁路建成后将形成川南半小时、成渝1小时、贵昆3小时的通达格局。
    产业基础雄厚。已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余户,产业门类齐全,体系完整,工人充沛,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优势明显。拥有国内最大碱回收锅炉生产企业华西能源,国内最大润滑液压设备生产基地川润股份,中国三大输送机械设计、制造商之一运机集团等龙头企业。先后引进经略长丰、粤创控股等知名企业,光电显示、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电子信息产业链逐步形成。中兴能源全球总部及研发生产基地、泰威动力等一批项目落户,新能源产业加快培育。恒力盛泰石墨烯、达汉科技透明导电薄膜、光电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工程中心等项目技术全国领先。
    创新能力强劲。先后引进以干勇院士、曹永革教授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130余人,建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创新平台100个,在全省8家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列第二。拥有川南唯一的综合性大学、多所职业技术学院,全国一流的孵化器运营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浙江大学自贡创新中心、清华启迪、海尔海创汇等,集聚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创投、担保等各类双创服务机构70余家。
    配套服务完善。坚决落实首问负责制、承诺办结制、并联审批制、服务项目制、项目官员制,为所有入驻项目提供保姆式、一站式服务,打造最佳投资软环境。配套有20亿元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基金、15亿元的双创基金,工业用地确保六通一平,规划修建标准厂房50万平米,对特别重大项目可代建厂房,水电气享受最优价格,园区各类物流配套完善。

 

http://www.zggx.gov.cn/

(来源:自贡市投资促进局)

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01年3月4日,成立攀枝花高耗能工业园区,2006年1月更名为四川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2009年12月托管仁和区金江镇,2014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四川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高新区,是目前国内唯一以钒钛金属材料产业为依托的国家高新区。经过18年的开发建设,辖区面积112.97平方公里,工业区面积35平方公里,现有企业487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9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41家、新三板上市企业3家,已具备国内产业链最完整的全流程钒钛资源综合开发体系,形成了全流程钒钛及新材料、含钒钛机械制造两大主导产业,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钛原料供应基地、钛白粉生产基地、钛金属生产基地,也是国内发展潜力最大的钒钛低(微)合金钢机械深加工产业基地。先后荣获国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区域、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省级生产性服务业示范基地、省级出口钒钛质量安全示范区等称号。

2019年7月25日,中共攀枝花市委十届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攀枝花市委关于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钒钛新城和攀西科技城的决定》,明确“两城”建设将坚持“生态优先、产业立根、创新驱动、产城融合”原则,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打造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升级版、自主创新创造升级版和产城融合发展升级版,把钒钛高新区(钒钛新城)建设成为攀枝花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攀西经济区新的增长极、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重要引擎。崭新蓝图已然绘就,风劲扬帆再启新程。

 

http://ft.panzhihua.gov.cn/

(来源:攀枝花钒钛高新区)

泸州国家高新区

泸州高新区成立于2013年9月,201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规划面积21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110平方公里。按照“科技引领、产城一体”的发展思路,形成“一区多园”的空间格局,下辖医药产业园、江南科技园等园区。泸州高新区是国家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国九大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之一。先后获得“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绿色园区”等12张国家级名片。

按照“高新快特”工作要求和冲刺“全国百强园区”发展目标,近年来,高新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等新兴产业。截至目前,集聚企业725家,行业龙头和知名企业200多家。其中,有长江机械、东风小康、邦立重机、长江液压等70余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有驰腾科技、迪信通科技等30家智能终端龙头企业和43家配套企业;招引了中国电子集团、华为、北斗导航、四川省信用联社灾备中心、软通动力等电子信息产业项目,许继电器、鼎科纳米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项目,步长制药、科瑞德制药、阿斯特医疗等现代医药产业项目。

泸州高新区位于长江上游,紧邻泸州市区,距离重庆130公里,离成都230公里。紧邻长江黄金水道,与国际集装箱码头一桥相连,距泸州火车站20公里,距泸州云龙机场20公里,成(都)自(贡)泸(州)赤(水)高速、川黔高速、川渝高速在期间纵贯交错。

79773c85ec1245379eadbd6434c2e734.png

 

http://gxq.luzhou.gov.cn/

(来源:泸州高新区)

德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

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2年8月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10年6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开区位于德阳市区的东南部,呈带状分布,东靠浅丘山林,西依绵远河下旌湖,与市区紧密相连。幅员面积79.2平方公里。

区位优势明显。德阳经开区位于成渝经济区核心和四川省成德绵阳经济带中部,距省会成都42公里,拥有高速、国道、铁路、城际快铁、城市环线、干线等多样化、立体式的交通系统。1小时车程可达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在建的第二机场和绵阳南郊机场,直达乐山港、泸州港和重庆港。园区规划有成绵乐城际客运专线城际南站。距经开区仅20公里的成都青白江西部铁路物流中心,拥有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已开通成都至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港口城市的的9条铁路货运五定班列。每周开行的蓉欧快铁12天可直达波兰罗兹,时间为海铁联运时间的三分之一,费用为空运费用的四分之一。

 产业基础雄厚。德阳经开区工业基础雄厚,制造能力较强,产业优势明显,关键技术领先。园区以装备制造、能源装备、新型材料等为主导产业,以中国二重、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东方锅炉、东方风电等为代表的大型骨干企业,和以东方阿海珐、东电中型电机、耐特阀门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共同组成了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水电、火电、核电、风电、天然气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六电”并举的装备制造基地,生产了占全国60%以上的核电产品,50%以上的大型轧钢设备、40%的水电机组、30%以上的火电机组、16%的风电产品。东汽研发50MW重型燃机填补国内空白;中国二重自主研制全球最大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为国产大飞机C919提供起落架等130余项大型模锻件;东方电气成功研制全球首台“华龙一号”核能发电机。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多数产品和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配套设施完善。园区内“八横八纵”路网交织,通讯、光缆、供水、供电、供气、雨污管线等统筹规划、科学布置。德阳是天然气主产区之一,新场气田是中国十大气田之一。园区统一为企业提供“八通一平”的建设条件。制定了一揽子协调保障措施,土地、水、电力、成品油、天然气、物流运输、劳动力等要素保障到位,并且成本较为低廉。园区拥有一批学校、医院、酒店、住宅等公共服务设施,可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医疗、居住、会议、娱乐等消费需求。

德阳经开区将以千亿产业、科技新城、绿色园区为目标,努力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成都北部新城核心区、德阳经济增长新极核。

http://jkq.deyang.gov.cn/

(来源:德阳经开区)

德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德阳高新区于201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区,位于德阳市南端,毗邻成都,是连接成德的桥头堡。德阳高新区规划面积68平方公里,已建成区28平方公里,新区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201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67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四川国家高新区第三位。

德阳高新区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德阳高新区距离国家中心城市成都市区仅19公里,成都六环从德阳高新区穿境而过,纵深近10公里,高新区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六环、闪耀六环;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铁路国际物流港仅3公里,从高新区发出的商品货物通过中欧班列12天可通达欧洲腹地波兰罗兹通过罗兹1—3天分送到欧洲任何地方;G5京昆高速、宝成铁路、成兰铁路、成都第二绕城高速穿越而过;成都轨道交通向德阳延伸的方案正在研究之中。

德阳高新区有优质的园区环境。按照“建设最高品质城市、入驻最高科技企业”的原则,高新区在新区规划打造以三星湖为核心,智慧岛、智造岛、航空岛、文化岛、健康岛、保税岛六大特色产业岛环绕的“一湖六岛”空间布局,构筑“两环六廊”的景观框架,在高新区建设达到5A级景区标准高品质城市生态空间,打造德阳的“天府新区”,建成“三星堆•未来城”。

德阳高新区有优惠的鼓励政策。升级以来,高新区围绕产业项目建设发展相继制定出台了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通用航空、创新创业四个“黄金八条”,对到高新区投资发展的各类企业、项目或团队最高给予2000万元的扶持补贴,同时高新区还制定了系列措施确保政策能兑现到位;四个“黄金八条”与《鼓励投资若干优惠政策的暂行规定》等政策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各界投资者的广泛好评。

德阳高新区有便捷的服务体系。启动全程电子化网上登记系统开发,德阳市首张电子营业执照在高新区颁发;依托全面创新改革,构建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机制,推行“一窗受理”、“一诺即办”、“一章审批”、“一键响应”服务模式,构建园区行政审批和企业服务封闭运行机制,为企业全程提供“保姆式”服务。

http://gxq.deyang.gov.cn/

(来源:德阳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

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绵阳经开区)是绵阳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构建“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发展格局中“一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绵阳南主城区。辖塘汛街道和松垭镇,辖区常住人口28万。绵阳经开区成立于2000年8月,2012年与绵阳科技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整合后增挂其牌子,同年10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绵阳经开区是四川省优秀工业园区、四川省新型工业示范基地、四川省“51025”重点产业园区、四川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园区,是正在加快建设的“西部先进制造业示范区”。2019年,辖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8亿元、同比增长12.9%,工业总产值1015.2亿元、同比增长12.55%,“四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044.7亿元、同比增长13.81%(商务平台数据)。

绵阳经开区发展思路明确,主导产业突出。始终践行把经开区建成“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区域经济增长极”这个初心和使命,以2035年基本建成西部先进制造业示范区作为全区的战略目标和不懈追求,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并不断强化园区工业主导地位,努力迈向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道路。优先发展智慧家庭产业,加快智慧家庭产业功能区建设,已聚集长虹智能终端、华丰连接器、海立电器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鼓励和支持现有龙头企业东材科技、旭虹光电、利尔化学、禾大西普等增加研发创新投入,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大力培育智能装备产业,努力推进激光产业基地建设,帮助龙头企业波鸿好圣、华晨瑞安、中久光谷等向产业高端发展。2019年,辖区有各类企业4622户,其中“四上”企业21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6户;上市挂牌企业27户(其中A股上市公司2户,新三板1户,四板挂牌24户);年纳税50万元以上企业222户(其中500万以上47户)。智慧家庭、新型功能材料、智能装备三大主导产业中,“两新”产业得到较充分发展,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产值555.4亿元、同比增长13.82%(商务平台数据)。

绵阳经开区区位优势独特,生产要素富集。距市中心约2公里,距绵阳火车客站5公里、货站6公里。经过区内的绵阳城市二环路、绕城高速、成渝环线高速(G93)与京昆高速(G5)成绵广段、绵九(九寨沟,在建)、绵南(南充)互通相融。位于区内的绵阳南郊机场已通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41个城市、共55条航线,2019年旅客吞吐量415万人。南湖汽车站开行城际线路56条、日发360班次。规划中的绵阳轨道交通2号线在园区设站2个,其中塘汛设南起始站。园区土地资源较丰富,供地手续便捷。道路骨架网络、给排水管网、燃气、电力、通讯、4G网络等基础设施齐全。辖区日供水能力7万吨,日供气能力70万立方米,有日处理能力26万吨的污水处理厂3座并正在提升改造,有装机容量5.1万千瓦电站一座、220KV变电站1座、110KV变电站5座。已建在建的长虹信息化物流园、科达物流等物流保障充足。园区推行“管委会+公司”市场化开发模式,平台公司——经开投控集团主体信用等级为AA,并全资收购中玮海润小额公司和控股四川坤泰融资担保公司,年融资能力约20亿元,企业融资需求可得到多方位满足。

绵阳经开区创新体系健全,创业环境优越。依托主导产业龙头骨干企业,长虹、利尔化学等军民融合典范企业,已认定的36户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在绵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园区形成非常浓厚的创新创造氛围。建成各类科技创新平台34个,其中国家级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13个,市级17个。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6个,面积18.15万平方米。入驻园区科技型生产企业连续两年分别按照企业当年缴纳税收区级可用财力部分的50%、30%给予资金扶持,现有科技型中小企业817户。有各类商业门面107万平方米,大量适宜创办中小企业的居民空房,创业投资成本低廉,且创办企业工商注册环境宽松,2019年新增市场主体2882个,其中企业1069户。享有给予科技城的中关村政策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4项先行先试政策,及省政府赋予科技城的19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便利。已经出台的政策明确对先进制造业项目落地和企业加快发展给予投资补贴、租金补贴、贷款贴息、基建补助、产业基金、产业发展资金等多方面支持。园区管理体制精简、运行机制高效,对项目建设实行专员制服务并做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

绵阳经开区人居环境优美,产城有机融合。绵阳母亲河涪江与安昌河、芙蓉溪三江汇流,在区内形成水域面积5.06平方公里三江湖,笔架山、金广山左右环抱湖面,形成山水相依的秀丽风景,以优美环境为依托,园区加快建设与产业有机融合的新城区。区内有高等院校2所、中小学5所、医院6家、公园3座、金融和保险机构8家、五星级标准酒店(桃花岛酒店)1家,正在建设规划中小学学位4780个的三江实验学校、规划病床1200张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汽贸商圈建有中高档品牌汽车4S店40余家,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的第三代城市综合体经开万达广场大商业2018年底开业后已成为园区商贸服务业龙头,“特色餐饮一条街”汇聚美食门店80余家,正在打造涪滨路阅世格调街区和万达金街,商贸服务业呈蓬勃发展之势。已建在建吉盛三江国际丽城、五和城南新天地、恒大翡翠湾等高端商业商住小区商住面积达700万平方米,环境及设施一流。最新通过的经开—小枧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将这一片区正式定位为“先进制造业示范区、生态宜居新城”,未来绵阳经开区产业格局更大、商业环境更优、发展前景更加光明,一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新区正加快形成。

当前,绵阳经开区正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市委七届五次全会两个决定为“定盘星”,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以“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合作,加快建设西部先进制造业示范区”为工作取向,按照“党建引领、项目支撑、服务优化、业绩一流”的工作思路,全力做好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群众工作,带领全区人民向着“产业强区,活力新城”的发展愿景阔步迈进。

产业强区、活力新城──国家级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欢迎您!

http://jkq.my.gov.cn/index.html

(来源:绵阳经开区)

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一、情况简介

绵阳高新区位于绵阳城市西区,于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辖永兴镇和普明街道,辖区总面积105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人,是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全国科技服务体系示范园区、全国“十佳电子商务园区”、四川省重点培育的2000亿园区。201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46.57亿元,增速9.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202.05亿元,增速55.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4.36亿元,增速12.5%;地方一般预公共算收入12.48亿元,增速11.1%;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30.38亿元,增速16.9%,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增速均位居全市前列。

二、产业体系

绵阳高新区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宗旨,坚持创新驱动、军民融合为主线,全面落实省委“5+1”现代产业体系部署,全力攻坚市委“686”重点产业,聚焦高新区产业发展实际,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充满活力的“5+5+1”现代产业体系。

(一)“5”大先进制造业

1、电子信息产业

2018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474.4亿元。现聚集京东方、长虹、九洲线缆、维谛技术、安和精密等为代表的企业32家。电子信息产业将依托京东方、长虹、九洲线缆、维谛技术等企业,重点发展新型显示器件、电子元器件、光电线缆、通讯线缆、网络能源等产业链,打造面板产业园,形成以新型面板显示、线缆及家电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2、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2018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90.7亿元。现聚集中国重汽、雷丁野马汽车、新晨动力、科络普线束、华驰方向机为代表的企业19家。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将依托中国重汽、雷丁野马汽车、新晨动力等企业,大力发展重型卡车、新能源汽车、汽车发动机等产业链,打造汽车产业园,形成以整车、关键零部件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3、先进材料产业

2018年先进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9.2亿元。现聚集以电子九所(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长虹模塑、三阳塑胶为代表的企业13家,先进材料产业将依托电子九所等院所和企业,重点打造磁性材料产业园,形成以技术研发、生产和应用为特色的产业集群。

4、智能制造产业

高新区作为绵阳市智能制造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现聚集有长虹智能制造、同成智能、福德机器人、三阳激光等一批优势企业。智能制造产业将依托长虹智能制造、同成智能、福德机器人、三阳激光等企业,打造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全力发展3D打印、高档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

5、医药健康产业

高新区作为绵阳市医药健康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现聚集有太极药业、赛卓药、德培源、百诺吉业等一批优势企业。医药健康产业将依托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积极培育赛卓药业、德培源、百诺吉等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企业,引进医疗器械、医用高值耗材、制药装备及中药现代化等生产企业,加快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

(二)“5”大现代服务业

高新区聚焦生产生活功能需求,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高技术服务业。重点打造科技服务产业园、金融科技中心、职业教育学院,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积极构建跨境电商生态圈。进一步完善中国(绵阳)科技城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功能体系,建设“一带一路”中国西部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大力推进高端商贸服务业。科学布局、有机串联石桥、普明、永兴、磨家、河边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加快石桥新城、长虹“退二进三”等项目建设。以华润集团打造产业新城为契机,强力推进永兴旧城改造,在永兴旧城核心区、飞牛坝黎家院片区、张家营片区打造历史风貌街区和城市商业新中心。推动物流业加快发展。依托东亨科技、安运物流、华驰物流等重点企业为龙头,在飞云大道、108国道两侧逐步形成现代物流产业带。加快发展会展旅游产业。依托会展中心、九洲体育馆等,打造一批星级酒店及附属设施,提升会展业配套能力。推进银花湖、河边风貌小镇周边整体开发,完善产业配套服务功能,打造以观光、康养、休闲、娱乐、餐饮为特色的旅游新热点。

(三)“1”个数字经济

高新区大力建设“数字高新”,提供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和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支持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率先完成高新区辖区5G基础设施全覆盖,联合九洲、长虹、华为,建设高新智慧城样板,提升城市新区管理水平。

http://gaoxinqu.my.gov.cn/

(来源:绵阳高新区)

国家级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

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始建于1992年,2012年12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区现辖1镇3街道46个村(社区),直接建设管理面积109.04平方公里,总人口8.5万人。先后被授予国家先进电子产品及配套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国家绿色产业园区、四川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四川省(广元)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强铝合金及制品四川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和四川省“51025”重点培育园区。

近年来,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建设千亿产业园区和产城深度融合城市新区“两大目标”,聚力产业发展、项目投资、招商引资“三大重点”,夯实园区、资金、党建“三大保障”,着力构建现代产业、投融资、运行管理、绩效考核、园区党建“五大体系”,深入实施铝产业转型、食品饮料产业扩能、电子机械产业升级、生物医药产业聚集、新兴产业倍增“五大计划”,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2019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实现420亿元,增长14.5%;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88亿元,增长1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3亿元,增长21.1%;工业投资实现52.5亿元,增长13.9%;技改投资实现46亿元,增长18.6%;新进规上工业企业11家,累计培育进规工业企业107家。到2020年末,全区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城市总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10万人以上。

 

http://jkq.cngy.gov.cn/

(来源:广元经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