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政府驻沪办、自贡市驻沪招商联络处成功推动总投资10亿元动力电池包精密结构件生产基地项目签约落地

经过前期的积极对接和跟踪促进,近日,省政府驻上海办事处、自贡市政府驻上海招商联络处联合推动江苏天钧精密技术有限公司总投资10亿元的动力电池包精密结构件生产基地项目与自贡高新区管委会正式签订投资协议。项目建成后,将形成80万件动力电池包箱体和80万套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生产能力,助力当地加快形成新能源产业生态圈。

自贡驻沪招商联络处疫情防控期间 招商引资“不掉线”

由于长三角地区近期疫情反复,为落实疫情防控相关要求,自贡市人民政府驻上海招商联络处在四川省政府驻上海办事处的指导下,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招商引资,大力储备经济发展动能。近日,该招商联络处集中力量,对长三角地区动力电池主要材料的重点企业进行精准摸排,初步完成三个产业的梳理,明晰方向,突出重点,挂图作战,为下一步精准招商打好基础。

自贡驻沪招商联络处一方面采取微信、电话、视频连线、线上推介等“不见面招商”方式联系企业,确保沟通不停歇,信息不断链;另一方面,立足自贡产业基础,集结全处人员强化分析梳理,认真分析研判国内产业格局新变化、长三角新能源产业的特点,特别是与自贡招商方向极为密切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相关配套产业,共梳理收集长三角地区相关重点企业资料21家,覆盖动力电池相关材料主要产业,同时,锚定目标企业8家。

自贡驻沪招商联络处结合疫情防控工作进展,坚持把实绩实效作为“重要导向”,不断优化全年招商引资活动。下一步,将继续梳理细化动力电池相关配套产业,搜集相关企业联系方式,制定完善相关工作计划。待疫情好转,加强线下登门拜访力度,强化双边沟通联系,坚定投资方信心,为疫情好转后赴自贡实地考察奠定基础。

 

四川发布“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努力打造和培育“一地三区”

●努力打造和培育国际消费目的地、服务业改革创新引领区、全国产业融合示范区、服务业扩大开放先行先试区

●推动商业贸易转型发展、推动现代物流创新发展、推动金融服务积极发展、推动文体旅游融合发展,巩固提升四大支柱型服务业

●通过大力发展科技信息服务、商务会展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川派餐饮服务、医疗康养服务、家庭社区服务等,培育壮大六大成长型服务业

●构筑“一核一轴两翼”区域服务业发展布局,促进成渝发展主轴服务业集聚联动,提高成渝发展轴沿线服务经济密度

 

《四川省“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日前正式发布。《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努力打造和培育“一地三区”(国际消费目的地、服务业改革创新引领区、全国产业融合示范区、服务业扩大开放先行先试区),知识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基本形成。到202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总量3.5万亿元左右,规模效益持续提升。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我省将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等,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强省。

加快建设“4+6”现代服务业体系方面,将推动商业贸易转型发展、推动现代物流创新发展、推动金融服务积极发展、推动文体旅游融合发展,巩固提升四大支柱型服务业。将通过大力发展科技信息服务、商务会展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川派餐饮服务、医疗康养服务、家庭社区服务等,培育壮大六大成长型服务业。

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方面,将构筑“一核一轴两翼”区域服务业发展布局,促进成渝发展主轴服务业集聚联动,提高成渝发展轴沿线服务经济密度,支持德阳、眉山、资阳、遂宁、内江等沿线城市承接服务功能疏解和服务产业外溢,协同发展通道经济和枢纽经济。

强化创新驱动赋能方面,将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依法有序推进服务业重点领域大数据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安全利用和应用拓展;制定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

提高服务供给质量方面,将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和标准“百千万行动”等。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将加快发展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柔性化制造、生产共享平台、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衍生制造、供应链管理、工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模式。

深化服务业改革开放方面,将高质量建设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加大金融、科技、医疗、贸易和数字经济等领域开放力度;打造国家跨境物流枢纽;建设“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中心等。 

 

附件:关于印发《四川省“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四川外贸进出口总值1587.5亿元

●进出口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保持增长

●全省6个综合保税区合计进出口890.5亿元,占同期四川外贸总值的56.1%

 

3月17日,从成都海关获悉,1—2月,四川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587.5亿元,规模位列全国第8,较上年同比增长27.1%,增速位列全国第7。

1—2月,四川出口962.6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34.4%;进口624.9亿元,同比增长17.3%。四川进出口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出口增长动能较足,较全国整体出口增速高出20.8个百分点。四川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544.9亿元,同比增长99%,占34.3%,占比较上年同期提升12.4个百分点;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719.1亿元,同比下降8.2%。

四川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保持增长。其中,美国、东盟、欧盟为四川前三大贸易伙伴。此外,四川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503.5亿元,增长41.2%。

高水平开放平台带动作用明显,全省6个综合保税区合计进出口890.5亿元,占同期四川外贸总值的56.1%。其中,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812.1亿元,进出口值位列全国综合保税区第一。

1—2月,成都进出口值1377.6亿元,同比增长24.8%,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86.8%,仍保持“领头羊”地位,但该比重较去年同期下降1.7个百分点。进出口值排名全省第二至四位的分别为绵阳、宜宾和乐山。凉山、巴中和达州进出口增速分别高达564.9%、224.7%和189.9%,部分市(州)实现快速增长。

2022年是四川“外贸进口年”,不少领域表现优异。前2月,四川进口农产品15.3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93.7%。民生消费类产品进口大幅增长,用于生产制造的关键设备及原材料进口也实现快速增长,其中四川进口半导体制造设备达14.1亿元,同比增长59.3%,进口与材料技术相关的产品较上年同比增长11倍。

我省新增3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各示范基地将进一步聚焦主导产业,提高产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水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支持示范基地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要求,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加快探索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第十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共有33个示范基地入选,其中,四川自贡航空产业园区、成都医学城、雅安经济开发区榜上有名。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共分两个系列,即规模效益突出的优势产业示范基地和专业化细分领域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各示范基地进一步聚焦主导产业,提高产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水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发挥好引领带动作用。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强对示范基地的分级分类指导,组织开展发展质量评价和动态调整,加大典型经验宣传交流力度,支持示范基地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要求,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加快探索。

作为全国首批、西南唯一的全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全省航空与燃机产业“1+3”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的试点区域,自贡航空产业园区已形成产业承载能力10.61平方公里,主导产业无人机及相关产业加速集聚。此后将着力打造以通航及无人机研发制造、航空零部件制造、航空运营服务为特色的航空产业集群,争创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打造国家级无人机产业基地。

位于成都市温江区的成都医学城,已初步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态势,近3年来累计签约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155个、总投资1594亿元,聚集三医行业领军企业和上下游协作企业480家;在研药械品种879个(进入临床阶段的I类新药25个),在产药械品种199个;已建成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级研发中心、170个省级研发平台、42个公共技术平台,在建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5个。下一步,温江区将在产业布局、重大专项、技术改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等方面持续发力。

近年来,雅安经济开发区推动大数据产业由单一存储向多场景应用、多元化发展转变,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接下来,雅安经济开发区将以打造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成渝枢纽节点为牵引,发展绿色数据中心集群、拓展绿色算力空间,构建数字文创、特色应用、创新孵化、人才培训产业生态圈,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

彭清华主持召开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强调
坚持守正创新加快构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新格局
黄强出席

3月17日,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省委书记、领导小组组长彭清华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委人才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守正创新,坚持服务中心大局,紧扣新形势新任务做深做细人才工作,加快构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新格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省委副书记、省长、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黄强出席会议。

会议深入学习中央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通报2021年度我省人才工作目标考核情况,审议《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若干措施》《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22年工作要点》《2022年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体系》《2021年度“天府峨眉计划”拟资助人选及团队名单》《四川省“十四五”科技人才发展规划》《四川省外籍高层次人才认定管理办法》《关于加快博士后工作创新发展的九条措施》《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选拔管理办法》《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选拔管理办法》等文件。

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人才事业发展正确政治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和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了我们党人才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坚定用以指导四川人才工作实践。

会议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谋划我省人才发展格局。聚焦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指导各市(州)突出功能定位,研究细化建设方案,推动构建以成都为龙头、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其他市(州)和县(市、区)为基点的人才发展雁阵格局。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及时制定支持举措,推动本系统本行业重大人才工作、相关人才政策和工作任务落地落实。要善用改革办法破解人才工作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按照“小切口、大纵深”的思路,聚焦难点堵点改革创新,在人才使用、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拿出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办法,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激发人才活力。要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推动人才培养引进量质提升。坚持把人才自主培养放在基础性位置,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扎实抓好高校“双一流”和高职院校“双高”建设,深入实施以“天府英才”工程为统揽的重大人才计划,全面深化省校、省院、省企战略合作,采取有力措施成建制引进高水平创新团队。要以高度政治责任感齐心协力做好我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作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调动各方参与和支持人才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各成员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把各项任务完成好,形成整体推进工作的合力。要发挥好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推动各级各部门压紧压实责任,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不断开创我省人才工作新局面。

领导小组副组长,有关省领导,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直有关部门、部分中央在川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四川正式核准今年第一批集中式风电项目

 

●“十四五”期间我省已核准32个风电项目

●此次核准的项目全部位于凉山州境内

 

3月10日从省能源局获悉,日前省发展改革委正式核准四川2022年第一批集中式风电项目,共14个,总装机容量155.87万千瓦,总投资107.14亿元。

去年年底,省发展改革委密集核准一批风电项目,项目共18个,项目所在地主要涉及凉山、广元、绵阳、泸州等。至此,“十四五”期间我省已核准32个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超过321万千瓦,总投资超过224亿元。

 

此次核准的项目全部位于凉山州境内,已纳入国家能源局批复的《凉山州风电基地规划》和省能源局印发的《凉山州风电基地“十四五”实施方案》。项目建成后平均年发电量36.72亿千瓦时,将进一步提升我省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水平,促进电力清洁低碳转型。

 

新近公布的《四川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发展风电,“十四五”期间新增风电600万千瓦左右。目前,已有超过一半的新增风电装机获批核准。

2021年成都都市圈GDP破2.5万亿元

2021年成都都市圈GDP破2.5万亿元「相关图片」

省统计局3月9日公布的一份数据分析显示,2021年成都都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5011.9亿元,比上年增长8.6%,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为46.4%,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比重达33.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成都都市圈主干能级持续提升,引领带动作用突出,发展水平实现新突破,人均GDP迈上8万元台阶、达1.3万美元,达到全球中等收入地区水平。

分析显示,成都都市圈内协作共兴的产业圈、开放合作的朋友圈、快捷高效的通勤圈、便利共享的生活圈正在形成。

协作共兴的产业圈

省政府印发的《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突破3.3万亿元。如何实现目标?产业协作共兴是关键。

成都都市圈依托“三区三带”,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整合构建电子信息、医药健康等跨区域产业生态圈和重点产业链。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2021年,成都都市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1%,增速比全省高1.3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5495.2亿元,增长9.6%。

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成都都市圈服务业增加值15487.9亿元,增长9%,增速比全省高0.1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达54.8%。

产业发展后劲足。成都都市圈工业投资增长11.9%,增速比全省高2.2个百分点。

开放合作的朋友圈

成都都市圈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交汇点,如何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一方面,成都都市圈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全力推动消费模式、消费业态、消费场景升级。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成都都市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万亿元,达11336.8亿元,占全省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比重分别为47%、32.8%。

另一方面,成都都市圈加快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着力提升开放合作水平。2021年,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居全国第2位;中欧班列成都国际铁路港和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初步实现两港一体化运营,境外城市站点增加10个、达68个。

快捷高效的通勤圈

成都都市圈着力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已基本形成高铁半小时、高速一小时通勤圈。

高效率交通网络密度不断提高,成都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城际断头路打通项目加快启动实施。坚持推进动车公交化,都市圈日开行动车达120对,平均最短运行时间23分钟。交通服务同城化持续深化,稳定开行10条跨市公交,天府通在都市圈实现一卡通刷、一码通乘、优惠共享。

便利共享的生活圈

在教育方面,统筹教育资源跨市配置,推动“教育+互联网”发展,成都优质网教资源覆盖德眉资学校近150所。

在医疗方面,跨地区、跨机构就医实现“一码通”,加速推进医联体建设及医疗资源共享。在社会保障方面,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服务网络不断扩大,在全国率先实现职工医保参保关系异地转移“一站式”通办,首创都市圈住房公积金同城化贷款异地使用政策。在文化体育方面,联合打造三星堆、大熊猫等天府文化名片,实现图书馆文献通借通还,加强体育赛事和户外运动资源统一规划开发。在政务服务方面,共同发布都市圈营商环境宣言,10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同城无差别受理。 

四川省教育厅发布统计结果:四川共有高等学校147所、幼儿园1.34万所

3月4日,四川省教育厅发布了二〇二一年四川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据悉,全省共有高等学校147所、幼儿园1.34万所。

四川省教育厅发布统计结果:四川共有高等学校147所、幼儿园1.34万所「相关图片」

统计数据显示:

2021年,全省共有幼儿园1.34万所。在园幼儿261.76万人,其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224.42万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73%。共有学前教育专任教师15.81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1.7%。

全省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8965所。在校生828.79万人。专任教师57.35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6.55%。全省共有小学5443所。小学招生89.64万人,在校生548.98万人。共有小学专任教师34.94万人。全省共有初中3522所。初中招生93.21万人,在校生279.81万人。共有初中专任教师22.41万人。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3.01%。全省共有普通高中806所。招生48.99万人,在校生143.82万人。共有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0.67万人。全省共有中等职业学校482所。招生42.15万人,在校生102.74万人。共有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5.22万人。

全省共有高等学校147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52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1所;高职(专科)学校81所;成人高等学校13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289.2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18%。全省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招生60.37万人,其中,普通本科招生28.82万人;职业本科招生0.19万人;高职(专科)招生31.36万人。全省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有在校生192.08万人,其中,普通本科在校生104.15万人;职业本科在校生0.56万人;高职(专科)在校生87.37万人。全省共招收研究生5.07万人,其中,招收博士生0.49万人,硕士生4.58万人。在学研究生14.64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1.93万人,在学硕士生12.71万人。全省共招收成人本专科16.85万人,在校生38.14万人。招收网络本专科17.23万人,在校生43.37万人。全省共有高等教育专任教师9.98万人,其中,普通本科学校6.41万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0.07万人;高职(专科)学校3.43万人;成人高校0.07万人。

全省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35所。招收各种形式的特殊教育学生0.3万人,在校生1.75万人。共有特殊教育专任教师0.34万人。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四川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的通知

川府发〔2022〕8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现将《四川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22年3月3日

 

附件:《四川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