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生需求 补齐短板弱项 我省专题研究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8月18日,四川省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暨研究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工作专题会议在成都召开。副省长罗强主持会议并讲话,强调要以“办人民满意的体育”为目标,加快推动我省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体育需要,着力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会议指出,截至2021年底,全省累计建成各类体育场地27.3万个,体育场地总面积达1.73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7平方米,较2020年增加0.49平方米。近3年来,每年补助200个以上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年均服务群众突破4000万人次。

会议强调,各地各部门要以成功举办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为契机,深入实施《四川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四川省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群众体育五大工程、十三项行动,建设一批体育公园、乡镇健身中心等示范项目,推进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构建完善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全民健身设施体系,确保到2025年,我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实现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圆满完成“十四五”建设目标任务。

会上,绵阳市等11个市(州)、省发展改革委等14个省直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发言并谈下一步打算。(记者 薛剑)

共建“一带一路” 上市公司探寻新机遇

8月17日,2022年全国上市公司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在成都举行。副省长杨兴平、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慎峰出席并致辞,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邱小平视频致辞。

论坛由中国贸促会、全国工商联、四川省人民政府、世界贸易中心协会主办,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中国国际商会、四川省贸促会承办,围绕“共享机遇,拥抱未来”主题开展交流研讨。

记者从论坛上获悉,上市公司已成为中国企业共建“一带一路”的中坚力量。中国上市公司协会2021年发起的专题调研显示,在总样本3000余家的上市公司中,已有逾四成公司积极参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各业务类型发生金额已超过4万亿元。2021年,四川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增长20.4%,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增长74.4%。

论坛上,四川重点推介了优质招商项目,并向全国广大上市公司发出邀请,希望大家继续看好四川、深耕四川,持续深化基础设施、健康、绿色、数字等多领域全方位合作,携手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张艺蕾 记者 张明海)

我省出台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运行管理规范 加强“入川首站”防控和“全链条”溯源管理

为深入贯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把牢疫情防控主动权、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日前印发《四川省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运行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为科学设立和规范管理集中监管仓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这也是四川进一步加强进口冷链食品“入川首站”防控和“全链条”溯源管理的重要举措。

出台背景:夯实防控举措,提升防控能力

《规范》明确了集中监管仓建立的设立原则、管理机制、人员配备、选址及布局、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总体要求,细化了采样与检测程序、预防性消毒程序、核酸检测阳性处置程序、信息追溯程序、人员管理程序、环境管理程序和设施设备管理程序,操作性、实践性强。

《规范》要求对入川进口冷链食品开展全面核酸检测、全面预防性消毒和集中排查、集中管控、集中处置,服务和保障产业链上众多企业的健康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集中监管仓在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冷链物流环节“外防输入”的关键抓手。四川自2021年实施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制度以来,各集中监管仓保持安全有效运行。截至2022年8月10日,已累计入仓消杀进口冷链食品77万余吨,检测核酸样本266万余份,仓内筛查发现进口冷链食品阳性事件180起,科学处置涉疫食品4354吨。集中监管仓“哨点”拦截作用充分发挥,有效切断了进口冷链食品疫情传播链条。

主要特点:突出“有效溯源”,体现“合理利用”

《规范》坚持“以人为本”基本原则。对作业人员实行闭环管理,装卸、搬运、掏箱等直接接触进口冷链食品的作业人员须安排在同一楼层住宿,且不能与集中监管仓非作业人员交叉住宿;要求作业人员在现场操作期间,必须做到“四必须、六不准”,确保人员管理科学有序,避免新冠病毒人传人、物传人事件发生。同时,在应急处置部分明确了风险人员的监测要求,对接触阳性货品及其同批次货品的工作人员进行连续两次核酸检测(间隔24小时),其中接触频次较高的工作人员采取7天居家健康监测,在第1、4、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规范》突出“有效溯源”管理要求。明确了进口冷链食品信息溯源管理的企业责任和集中监管仓责任,要求供应链各环节企业如实记录各环节产生的追溯信息,确保追溯范围内上、下游企业间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沟通;要求集中监管仓完整真实记录追溯单元来源信息、去向信息、产品信息、检验消毒信息等,确保能与追溯单元关联,实现上下游信息有效衔接。出仓时,集中监管仓驻仓工作组应督促提货单位(货主)在“川食安”追溯平台上传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出仓信息,未完善相关信息,不得出仓。

《规范》体现“合理利用”服务意识。在货品核酸检测阳性处置程序中,要求根据研判结果采取分级分类应急处置,针对不同风险情形实施与风险等级相适应的产品管控、人员防护、消毒等举措,尽可能地减少管理成本和企业成本。经消毒后的涉疫食品,在属地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专家组进行风险研判,决定消毒后的涉疫食品能否流入市场,尽最大可能减少企业损失。(记者 刘佳)

前6月四川外商直接投资到资额同比增31.84%

据商务部统计,前6月,四川省外商直接投资到资额20.27亿美元,同比增长31.84%,高于全国10.04个百分点。

上半年,四川外商直接投资总体呈现引资结构持续优化、投资来源地更趋多样、重大项目引进成效显著、市(州)引资竞相发力等特点。

从引资结构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重点行业到资额分别同比增长56.23%、335.42%、180.98%,高技术产业到资额同比增长111.31%,结构不断优化。

从投资来源地看,来自欧盟、RCEP等经济体在川到资额分别同比增长92.21%、189.17%。

从重大项目看,全省新落地58个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新设外资项目,推动102个已在川投资项目增资扩产。

从市(州)引资看,成都、资阳、内江、德阳、眉山等市到资额居前5,资阳、泸州、遂宁、雅安、宜宾、广安、内江、巴中、阿坝等9市(州)到资额实现增长,且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记者 陈碧红)

前7月四川外贸同比增长12.7% 进出口规模继续稳居全国第八

前7月读数

●出口3384.1亿元,同比增长17.3%;进口2273.5亿元,同比增长6.4%

●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1809.7亿元,同比增长53.7%

●民营企业进出口1782.8亿元,同比增长41.1%,对四川外贸的贡献率高达81.4%

8月11日,记者从成都海关获悉,今年前7月,四川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5657.6亿元,同比增长12.7%。其中,出口3384.1亿元,同比增长17.3%;进口2273.5亿元,同比增长6.4%。进出口规模继续稳居全国第八,增速均高于全国整体水平,实现稳中有进。

“6月、7月增速明显回升。”成都海关统计分析处相关负责人介绍,6月以来,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供应链进一步畅通,外贸增速明显回升。数据显示,6月四川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同比增长5.8%,走出上月同比下降的负增长区间,7月同比增长4.7%,环比增长4.4%。

从贸易结构看,前7月四川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1809.7亿元,同比增长53.7%,在外贸总值中的比重较上年同期提升8.5个百分点,达到32%。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比重不断走向均衡,外贸结构得到持续优化。外贸主体韧性足,民营企业表现依然强劲。从成都海关的统计数据看,前7月全省有进出口实绩企业6161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706家。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1782.8亿元,同比增长41.1%,占31.5%,较去年同期提升6.3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对四川外贸的贡献率高达81.4%,成为推动四川外贸增长的最重要力量。

“从区域来看,得益于各地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各类开放平台功能不断壮大,部分市(州)外贸动力持续增强,区域发展更加平衡。”该负责人介绍,前7月,成都进出口4768亿元,同比增长8.2%,占同期四川外贸进出口总值的84.3%;宜宾、绵阳和德阳分别同比增长49.4%、14.4%和50.3%;广元、雅安和凉山增速分别高达3.3倍、2.6倍和2.1倍。

此外,从产品看,我省主要产品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前7月,四川出口机电产品2536.7亿元,同比增长3.2%,占外贸出口总值的75%。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286.3亿元,同比增长81.7%。农产品出口50.6亿元,同比增长80%。同期,进口消费品62.9亿元,同比增长74%。

“总的来看,前7月四川外贸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外贸增速高出全国整体水平2.3个百分点,外贸规模稳步增长,发展质量有所提升。”该负责人分析认为,未来几个月,虽然四川外贸面临一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但保稳提质仍然具有坚实的基础。(记者 陈碧红)

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 四川这样干

据四川省财政厅消息,省财政聚焦农业稳产保供目标任务,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财政优先支持范畴,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支持培育现代农业主力军。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支持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2022年安排资金4.8亿元,开展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创建,实施家庭农场培育和示范工程,打造典型样板;在19个县(市、区)实施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重点县建设,推进县级及以上农民合作示范社提升。

支持打造乡村产业振兴雁群。聚焦农业高质高效人才需求,支持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2022年安排资金1400万元,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和综合性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1000名,打造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头雁”队伍,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支持培育高素质职业化农民队伍。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2022年安排资金1.29亿元,开展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全产业链培训,培育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等高素质农民;支持深化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试点,安排资金4000万元,加快构建教育培训、生产扶持、社会保障及退休养老等制度体系,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袁菡苓)

截至2021年底 四川共有2001家“专精特新”企业

●“专精特新”企业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

●成、绵、德三市“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居全省前三位

●“专精特新”企业主要效益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四川“专精特新”企业“家底”如何?8月9日,省统计局发布全省“专精特新”企业相关数据。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四川共有“专精特新”企业2001家,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八分之一,其中成、绵、德三市“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居全省前三位。

“专精特新”企业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既有利于中小企业提升效益和竞争力,又能打通产业链条上的‘堵点’,有助于区域制造业整体实力的提升。”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四川“专精特新”企业资产总额为5385.5亿元,利润总额达582.7亿元,营业收入达6391.3亿元。

我省“专精特新”企业有哪些特点?从市(州)分布来看,成都共有510家“专精特新”企业,位列全省第一。依靠深厚的科技和制造业底蕴,绵阳和德阳分列第二和第三,分别为213家和179家。此外,宜宾、达州和眉山分别为125家、116家、102家。

从效益来看,四川“专精特新”企业主要效益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数据显示,虽然四川“专精特新”企业资产总额只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3%,却实现了12.2%的营业收入和13.4%的利润总额。

从用工上看,2021年,四川“专精特新”企业平均用工人数达43.1万人,比上年增长4.4%,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用工人数的14.7%。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平均用工人数位列第一,达5.7万人。(记者 张明海)

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 四川“一对一”跟踪帮扶

●对有就业意愿的,至少提供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创业服务和政策扶持

●对有创业意向的,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政策扶持

●对缓就业、慢就业、不愿就业者,通过职业指导、参观见学等,帮助转变职业观、就业观、择业观

截至目前,全省省内高校离校未就业川籍毕业生人数达9万余名。为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四川将实施“一对一”跟踪帮扶、加密招聘会场次、实施兜底安置等综合举措,确保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8月5日,全省高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召开,通报全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情况,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部署。四川要求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实名联系服务,由专人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一对一”跟踪帮扶。对有就业意愿的,至少提供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创业服务和政策扶持。对有创业意向的,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政策扶持。对缓就业、慢就业、不愿就业者,通过职业指导、参观见学等,帮助转变职业观、就业观、择业观。

“全省还将加密加大线上线下招聘频次。”省就业局负责人介绍,全省公共就业机构将持续广泛收集机关事业单位、各类企业、重大项目等就业岗位需求计划,归集筛选适合毕业生的岗位信息,集中向社会发布并动态更新。未就业毕业生较为集中的市(州),每周至少举办1次专业性招聘活动,每月至少举办1次综合性招聘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多元化招聘服务。

加大对困难高校毕业生帮扶力度,全省将聚焦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残疾和较长时间未就业的五类高校毕业生,实行“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帮扶,优先推荐岗位、优先落实政策、优先组织培训见习。对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就业的,通过公益性岗位进行兜底安置。

今年以来,我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4月,在全国率先以省政府名义出台“稳就业十五条”,其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性适配岗位21.5万个。6月,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十三条”,创新设立3万个公共卫生特别服务岗,招募医药卫生、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毕业生从事疫情防控、社区服务等工作。研究开发6000个科研助理岗位,吸纳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同时,大力实施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截至7月底,全省共有见习基地4391家,动态提供见习岗位4.3万个,组织11094名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参加就业见习。(记者 刘春华)

上半年四川民营企业对全省外贸贡献率达82.5%

8月5日,记者从成都海关获悉,上半年四川民营企业进出口额1520.3亿元,同比增长48.2%,占同期四川进出口总值的31.7%,对四川外贸的贡献率高达82.5%。

四川民营企业进出口体现出较强韧性。成都海关统计分析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上半年四川有外贸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共5092家,占同期四川有进出口实绩企业总数的86.6%,较去年同期增加713家。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占比超过六成,是民营企业进出口主要方式。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增长较快,是去年同期的397.3%。从进出口商品看,机电产品占比过半,劳动密集型产品、金属矿及矿砂实现快速增长。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今年以来四川持续出台多项减负纾困、惠企利民政策直达外贸企业,不断释放保市场主体、稳经济增长的政策效应。成都迈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冠肺炎核酸检测、抗体检测、抗原检测等多类型检测试剂,出口近百个国家和地区。迈克生物公司对促进外贸保稳提质措施带来的便利深有感触,该公司外贸部经理杨韬说:“目前,符合条件的新冠肺炎疫苗和检测试剂审批申请即到即办,24小时内就能完成出口验放,这让公司能提前规划重要原材料进口计划,保证及时供应。今年以来,公司出口值已近千万美元,实现大幅增长。”(记者 陈碧红)

四川航空口岸进出口货物吞吐量创历史新高

上半年,四川省航空口岸出口货物主要为电子产品、机器零件、疫苗以及跨境电商货物等,其中跨境电商商品、汽车配件、防疫物资增长迅速,是推动进出口货物吞吐量创新高的重要因素

近日,记者从成都海关了解到,上半年,四川省航空口岸进出口货物吞吐量保持快速发展,达到10.2万吨,同比增加36.5%,创历史新高。

上半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新开、加密全货机和“客改货”航线12条,开通首条西南地区到南美洲货机直航航线。目前,23条全货机航线实现“不停航”稳定运行,全货机货运量9.1万吨,占总货运量89.2%;起降货运航班4326架次,占进出境航班总架次的73.4%。14条“客改货”国际(地区)航线,航线网络覆盖五大洲主要枢纽城市。

上半年,四川省航空口岸出口货物主要为电子产品、机器零件、疫苗以及跨境电商货物等,其中跨境电商商品、汽车配件、防疫物资增长迅速,是推动进出口货物吞吐量创新高的重要因素。

“航空货运量上升反映了四川外贸回暖势头强劲,也与助企纾困措施落地见效密不可分。”成都海关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关从提升通关效率、服务重点产业、优化商品检验模式、落实惠企税收政策、做好对企服务等方面发力,大力支持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深化“前店后仓、快速配送”跨电新零售模式创新,该模式下整体配送时效缩短至10多分钟,压缩近86%。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海关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关近期陆续收到多个航空公司新开货运航线的咨询,“我们将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推出更多惠企举措,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对稳住外贸基本盘的信心和底气。”(记者 陈碧红)